【科技創新】強震孕育地殼形變全過程觀測研究豐富了中長期地震預測工作思路
2022-03-24 09:45:00? ?來源:中國地震局 責任編輯:蔡麗潔 我來說兩句 |
強震孕育、發生和震后調整過程始終伴隨著地殼形變現象。1999年以來,中國大陸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資料為地震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大尺度、統一參考框架的數據基礎,期間發生在中國大陸及周邊10余次7級以上地震,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震例。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第一監測中心等單位基于GNSS等大地測量資料,針對球面變形場模型描述,研究建立了球面GNSS運動場和應變率場的統一框架體系。構建的中國大陸西部變形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東西向拉張和擠壓變形以東經92.5度線為界,中國大陸西部存在“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旋轉變形交替特征。通過對中國大陸歷史上8次7級以上地震震前變形機制的研究,發現8次地震均發生在與其構造變形背景一致的應變率矢量高值區邊緣或過渡區,且該發現同樣適用于2011年日本9.0級和2015年尼泊爾8.1級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地震后,研究團隊在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布設了10個GNSS連續測網,記錄到2013年四川蘆山7.0級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變形的全過程,給出了蘆山震前變形模式、同震位移特征、斷層面滑動分布、震后變形過程、以及汶川地震對蘆山地震影響等定量分析結果。這是我國首次觀測記錄到的中國大陸內部7級地震的變形全過程?;谶@些數據,研究團隊構建了8級以上大地震對后續強震的加卸載模式,認為大地震引起的形變加載區為6-7級強震易發區,地殼變形動態調整不變帶以及非協調區一般為未來7級(含)以上強震易發區。通過研究認識的總結,研究團隊提出了基于大地測量資料開展中長期地震預測的工作思路,從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青藏高原運動變形、GNSS應變率動態演化、速度剖面分析與閉鎖程度反演等方面綜合計算分析,得到汶川地震孕育晚期多尺度地殼形變動態過程,揭示了發震斷裂受構造力加載影響而表現出的孕震晚期變形偏離長期構造變形背景的現象。 ?。ㄔ撗芯砍晒@得2021年度防震減災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