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无码电影亚洲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_免费人妻中文在线视频_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视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請給景谷地震災區(qū)更多關愛

2014-10-09 08:54:47?北青報特約評論員?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災區(qū)不僅需要有形的支援,也需要無形的支援;不僅需要物質的力量,也需要精神的力量。誰會拒絕“蒙娜麗莎的微笑”,誰會對微笑疲勞過敏?雖然類似的話說過不少,但只要是真心真情,永遠都不嫌其多,每一個微笑和祝福,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p>

黃金周剛剛結束,云南景谷地震讓人牽腸掛肚。10月7日晚,云南省景谷縣發(fā)生6.6級地震,截至8日11時,地震造成景谷縣、思茅區(qū)、鎮(zhèn)沅縣、臨翔區(qū)、雙江縣等5個縣區(qū)12.46萬人受災,1人死亡,324人受傷,重傷8人,緊急轉移安置56880人。(相關報道見 A12版)

無需專門動員,災情就是命令,把搶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盡一切努力搜尋被困人員、救治傷員、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從中央到地方,從部隊到社會,各方連夜馳援災區(qū),一場抗震救災戰(zhàn)役在第一時間打響。中央領導明確要求,全力以赴組織好抗震救災工作。網絡上,有不少網友點上蠟燭,送上祝福。一些公益組織和熱心人士開始籌集錢物,積極馳援災區(qū)。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協(xié)力、接力,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最大保證。

這種自發(fā)的社會力量,是一種“熟悉的力量”。每一次地震的發(fā)生,都會迅即成為社會主流議題。以震中為原點,消息向外擴散;以震中為終點,溫暖向內集中。還記得發(fā)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雖然巨大傷亡讓善良的人們一再流淚,但社會涌動的愛心暖流卻讓人們一再感動。當時人們不僅以各種方式祝福汶川,而且積極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汶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愛心與責任,讓人們再次相信愛能戰(zhàn)勝一切。這一年也被稱為“公益元年”。

這些年發(fā)生的災難并不少,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跨越災難,自發(fā)的社會力量功不可沒。誰都向往清風明月,沒有誰希望災難發(fā)生,可面對災難的發(fā)生,只能選擇勇敢地面對,用雙手推動陰雨早去、陽光早來。誠然,抗震救災需要讓專業(yè)人干專業(yè)的事,但在愛心表達上沒有專業(yè)和業(yè)余之分。所有人都是時代列車的乘客,面對突然而至的災難,所應所能給予的就是守望相助。做不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靠什么面對風風雨雨,拿什么迎接日出東方?

災區(qū)不僅需要有形的支援,也需要無形的支援;不僅需要物質的力量,也需要精神的力量。即便一句“心同此心”,一聲“我們都是震區(qū)人”,也傳遞出溫暖的力量。誰會拒絕“蒙娜麗莎的微笑”,誰會對微笑疲勞過敏?雖然類似的話說過不少,但只要是真心真情,永遠都不嫌其多,每一個微笑和祝福,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這次云南景谷地震雖然震級不算小,但從目前統(tǒng)計的情況看,造成的傷亡可能不算大。不談其他幾次地震,單講兩個月前的8月3日下午,發(fā)生在云南魯甸的6.5級地震,傷亡也比這一次大得多。傷害小些、再小些,是善良人們的樸素愿望。無論是這一次傷亡較小,還是經歷了多次地震,抑或發(fā)生在黃金周落幕時候——有快樂需要延續(xù),有工作等著要做,都不是社會不繼續(xù)給予災區(qū)關心關愛的理由。有些災難我們無法避免,有些災難我們幸免于外,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其所能地給予關心關愛。

由這樣的愛心原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說,輿論依然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媒體依然需要給予足夠的版面和時段,社會依然需要給予足夠的愛心和援助。特別是慈善公益組織,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很多場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次景谷抗震救災,依然要像過去一樣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乃至發(fā)揮更大作用。經過多年發(fā)展,民間公益組織具備了大有作為的條件,每一次大有作為,也會推動自身持續(xù)發(fā)展。這種自發(fā)的力量多多益善,可以也應該再多一些。

這次地震來得有些突然,很多人可能還沒從黃金周中走出來;這幾年經歷了多次地震,社會已經證明了自發(fā)力量。這次景谷地震好像不是很大,但什么時候有愛心需要,什么時候就要挺身而出。因此這一刻,請給予景谷地震災區(qū)更多關心關愛。不僅是這一次,也不僅是地震,每一場災難過后,災區(qū)都應該得到社會充分的關心關愛。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