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墻的民居院落掩映在大片稻田中,在藍天白云及喜林苑土紅色圍墻的映襯下,田園風情宛如一幅油畫;古鎮里,沿街擺開的扎染小鋪、飄著香氣的喜洲粑粑,又為這里增添了許多生活氣息——當采風團隊一行來到喜洲古鎮,瞬間被這里的歷史與文化氣息治愈。
當地工作人員告訴采風團隊,這里被譽為白族第一鎮,有著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的白族建筑群,現存明、清、民國時期較完整的民居101院,加上現代承襲白族傳統形式民居共約1500余院。整個喜洲宛如被包裹在時間湖泊中的白族建筑博物館。而喜洲曾經是唐代南詔國的第一個古都,既是內地漢文化與西南各民族文化互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中國西南多民族地區文化融合的核心區之一,這讓喜洲街區也成為了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喜洲還擁有著獨特的白族非遺項目,如甲馬、白族扎染、繞三靈手作等,正是因為傳統的建筑以及獨特的文化,讓大家愛上了喜洲。老舍曾這樣形容喜洲:“喜洲鎮卻是一個奇跡,我想不起,在國內什么偏僻的地方,見過這么體面的市鎮。山水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鎮市,真是世外桃源啊?!?/p>
近年來,大理市在傳統村落及歷史建筑的保護發展上,遵循“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傳承發展、注重民生、穩步推進、重在管理”的方針,成立大理市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依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和村莊規劃引領保護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村落管理和保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形成了“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協調機制,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喜洲依托文化積淀深厚、白族建筑風格保存完好、白族風俗濃郁的先天優勢,結合喜洲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促進傳統工藝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將稼穡集農耕文化藝術館、匠志集民藝中心、龍祥泥塑館、薄技在民藝共同體、喜陶、轉角樓等一系列文化項目示范點串聯成片,與旅游、觀光體驗進行深度融合,并進一步做精做強白族扎染、刺繡、甲馬、泥塑、土陶、喜洲粑粑、老冰棒等非遺和特色產品,圍繞“三月街”民族節、白族本主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創新開展民族節慶活動,形成農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業+”多元業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